2014年,我和好醫生攀西藥業的胡若瑛老師一同出差。出發前在車上,胡老師遞給我一疊裁成便簽本大小的紙張,說:“這個你可以拿著記賬,每天花費了什么心里有個數,也能知道哪些該花哪些可以節約。”我接過來一看,是一疊用過的廢紙,背面正好可以用來寫字,她很細心地裁剪好,用裝訂機訂好。
后來的出差期間,她也教會我許多節省的習慣:能乘坐公交車盡量不打車。我們在山東和河南去客戶家甚至都坐過三輪車。以至于每次出差回來我們都要貼一堆的公交票。每到一家酒店,我們也習慣將酒店沒用過的洗漱用品帶回來,這樣還可以放在廠區洗漱間,供員工日常使用。
在鍋爐房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彝族老師傅吉巴俄爾,幾乎每年都是集團“年度優秀員工”。自從俄爾師傅來到西昌,好醫生攀西藥業每年的鍋爐檢修費用就省掉了一大筆。因為平時保養得當,檢查頻繁,遇到問題吉巴俄爾都會去解決。從2004年開始好醫生攀西藥業就沒有大規模檢修鍋爐。這樣的習慣,也在好醫生綿陽生產基地的機修車間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有時候想,節約從表面看是一種“小氣”,但是節約是對企業成本的盤算,也是一份責任的擔當;節約是一種遠見,是一種智慧。建設節約型可持續發展企業,每一位員工都應該珍重資本,節約從“小氣”開始做起。
日常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都蘊藏著巨大的節能潛力,那都是一些隨手可行的事情。廁所用水后,節約手紙,順手把水籠頭擰緊了;大白天,把亮著的日光燈關了;文件的傳送避免使用打印出來的,最好通過通訊工具等傳輸,方便改動,等完善好文件后再打印;打印時,用使用過的紙打印草稿,盡量雙面打印;飲水機、熱水器不用每天都開著,在不用的情況下可以關閉;空調不用總開著,在不用的時候可以關閉,用的時候把溫度設置在省電的溫度;下班記得關閉電腦顯示器和打印機的電源;出門隨手把室內的燈關上;衛生間的水龍頭、馬桶漏水要及時修理;盡量自備水杯,避免使用一次性紙杯;避免使用一次性辦公用品,如使用可更換筆芯的原子筆、鋼筆;生產材料和工具,比如導線、金具等能二次利用的一定要回收。這些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舉手之勞,積少成多、積水成河,不可小視。
每一個人都要拋棄“家大業大,浪費一點無所謂”的思想。須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一時看來,一點一滴的浪費不算什么,久而久之,就會像“蟻穴”一樣侵蝕企業牢固的根基。“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
節約體現的是一種憂患意識,是對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深謀遠慮,也是為子孫后代著想的未雨綢繆之舉。“不省不成家,節約靠大家”,建設節約型企業,離不開廣大員工的積極支持和參與。每一位員工都有責任、有義務支持、參與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共同為建設節約型企業添磚加瓦。
所以,從什么時候開始,你在公司是因為“小氣”而收獲尊重?(市場部 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