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位病人。
是的,從正式加入醫生隊伍開始,我就常常作這般假設。作為一名醫生,每天都在和形形色色的病人打交道,我相信幾乎每一位醫護人員都和我一樣,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初,懷著滿腔的激情,恨不得讓每一位病人和家屬都感受到我們的專業、我們的無微不至;但從業四年,見過太多世間百態,聽過太多生老病死,夜深人靜之時,我常常陷入無限的彷徨與擔憂,我害怕自己變得猶如行尸走肉一般,將每一位病人都看成并無二致的工作對象,我害怕我對自己的工作變得麻木。每當此時,我都會將自己假設為一個病人,以此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每次設身處地作這般假設時,都會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感悟。如果我是一位病人,或許我想要的并不是笑臉相迎,也不是無微不至,我可能只是希望自己身體的健康,希望自己的疾病趕緊治愈。我也能理解,在現有的醫學條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夠被人類所戰勝,并不是所有的手術都會非常成功,但是我希望,醫生能夠盡量詳細地向我解釋一下,個中緣由。
當然,并不是每一位病人都能通情達理,也有遇到過暴躁易怒、拒絕溝通、甚至抗拒治療的病人。譬如我所在的康復醫學科,在這里有不少的老年患者,其中一些病人或許太急于康復,或許還未接受疾病的事實,他們有時頑固得像個小孩,總是對醫生有抗拒情緒,將醫生的專業意見視若無睹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更有甚者對醫生進行辱罵。面對病人的不體諒,我也曾委屈過,甚至還當著病人的面流過眼淚。但當冷靜下來之后,我又常常會回到文章開頭的假設,想象自己年到古稀時,面對疾病來襲,甚至會比他們更加緊張,更加暴躁。所謂的“暴躁易怒、拒絕溝通”等表現不過只是表面現象罷了,真正導致他們如此的是對疾病的無力感和恐懼感,此時的他們其實是異常脆弱的,他們需要的不只是醫生冷冰冰的專業意見,他們需要的是來自專業權威的鼓勵。
從業多年,見過無數的病人。十分慶幸,自己尚能保持初心。這份初心,正是來源于不斷對“假如我是一位病人”的思考,其實病人要的很簡單,有時只是需要一兩句如鄰居之間的家常,有時只是需要來自我們簡單的鼓勵。醫者仁心,做醫生越久,我們越是要堅持對每一位病人設身處地為其著想。
我的外婆、我的母親、我的舅舅都是醫生,雖不敢妄稱醫學世家,但確實是在他們的影響之下,我從小就希望成為一個醫生,不求多高造詣,至少能夠治病救人。我亦十分慶幸,到現在為止我依然非常熱愛我的工作。以前我最大的野心,是成為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而現在我最大的野心,就是希望自己永遠不忘初心,在醫生職業生涯中問心無愧,尊重每一位病人,待其如友。(康復馨醫院 馬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