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俗稱蟑螂,它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生命力最強,最具適應性至今繁衍最成功的昆蟲類群之一,它們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英國地質博物館化石中的蟑螂顯示,原始蟑螂約在三億八千萬年前的石炭紀前期(賓蘇法尼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我們發現的蟑螂的化石多數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他們與現在生存的蟑螂并沒有多大的差別。億萬年來它的外貌并沒什么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因為它們在進化過程中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所以市場上哪怕有各種各樣的殺蟲劑,一但他們接觸到這些殺蟲劑后,幸存者很快就會產生相應的抗藥性,使這些殺蟲劑再也不起作用.因此它們不會絕滅而繁衍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
一﹑蜚蠊的藥用價值
蜚蠊作為藥用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中品,有"味寒咸,主血瘀,瘕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內寒,無子”的記載.之后諸多本草均有記載,如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蜚蠊科昆蟲入藥作了“今人家壁間﹑灶下極多,甚者聚至千百.身似蠶蛾,腹背俱赤,兩翅能飛,喜燈火光,其氣甚臭,其屎尼甚”的記述,《本草拾遺》載:“狀如煌,蜀人食之”。《分類草藥性》載:"治一切飲食諸毒.同蜈蚣搗爛包傷口,消瘡,敷結毒,治喉蛾.”《陸川本草》載:"祛風解熱,通血脈,治小兒傷風感冒,并治偏身不遂,腫瘍.”但由于歷代醫書對所有的原昆蟲描述不確切,因而無法準確確定其藥用種類.但目前收入"藥品標準”和投入制劑生產的僅此一種,那就是美洲大蠊P.americana Linnaeus ,《四川省中藥材標準》2010年版中載: 【性味與歸經】 咸,平;歸心、肝、肺、胃、腸經。【功能與主治】通利血脈、強心、養陰生肌,修復創面。內服:用于瘀血阻滯,胃痛出血,痔瘡出血;口腔潰瘍,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及陰虛肺癆等癥。外用:消腫生肌,用于外傷、潰瘍,燒傷、燙傷、褥瘡之創面。【用法與用量】內服:5~10g研成細粉,滅菌后開水沖服;外用:研末滅菌后調敷。多制成溶液劑、膠囊劑﹑片劑或注射劑。
目前國內利用美洲大蠊為原料生產的制劑有康復新液及其系列產品,心脈龍注射液,肝隆膠囊,消癥益肝片等。
近年來,隨著對生物資源利用和昆蟲藥用價值研究的迅速發展,有實驗研究表明,美洲大蠊體內的氨基酸與粘多糖的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艾滋病病毒作用;所含氨基酸與糖的化合物等活性物資,對治療肺心病,心衰等療效顯著;在抗腫瘤方面也有案例報道。
二﹑蜚蠊的觀賞價值
蜚蠊(蟑螂)在人們的印象中好像是一群骯臟的害蟲,其實它們并不臟,他它們身體上所帶的病菌都是由于人類污染了環境而造成的,"四川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基地” (用于生產康復新液系列產品) 養殖的美洲大蠊(封閉式環境養殖)就是一群十分干凈的蟲子,我們在沒有進行滅菌處理的情況下取樣檢查,其微生物限度全部符合國家標準規定.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眾所周知,蜚蠊(蟑螂)中的一些種類(如土鱉蟲;美洲大蠊)除了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外,蜚蠊(蟑螂)在一些國家,許多人還把它作為寵物來飼養,比如非洲馬達加斯加熱帶雨林中生長的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算得上是最有名的蟑螂寵物了;又如一種叫杜比亞的蟑螂,他們的雌蟲沒有翅,很溫順,北京有一家養殖場專門進行養殖﹑用于出售給寵物愛好者,每只約5—10元,很受消費者歡迎;還有一種可愛的巨型蟑螂,名字稱之為“犀牛蟑螂”,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蟑螂,一只重量可達30克左右,“犀牛蟑螂”原產于澳洲。(好醫生攀西藥業 胡若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