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侯大偉、賴雨晨)“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美國醫生特魯多墓志銘。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說,有時、常常、總是,像三個階梯一步步升華出三種為醫的境界。“而治愈、幫助、安慰,則是緩解醫患矛盾的三把鑰匙。”
“當然,沒有什么比有效治愈,更能避免醫患矛盾的了,但這并不是絕對和可控的。”耿福能代表說,醫療行為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醫學上還有許多未知領域,患者自身也存在相當大的個體差異。實際上,相當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殘廢和功能障礙等,并非是醫務人員的過失所致,而是由于不可預料的和不可避免的并發癥所致,完全屬于意外情況的。
耿福能代表解釋說,醫療意外的不可預見性,有時可能導致實際治療效果與患者期望值之間出現偏差。如現行的冠狀動脈搭橋術,其術中死亡率是1%,盡管這種不幸的發生率不高,但對于某一患者而言,只要遇上就是100%,而且醫學損害的重要特點就是不可逆性,一旦患者或家屬對此種情況不能理解,不能以科學的、理智的態度看待疾病的發展和治療進程,無疑會遷怒于醫生,引發醫患矛盾。
耿福能代表認為,對于醫院這樣的特殊性質的服務行業來說,醫患關系體現在醫療服務的各個細節上,每個細節管理的好壞都將直接影響到醫患關系。一方面醫院要從嚴執行操作規范、確保醫療質量的不斷提高,醫務人員要不斷地學習,提高確診率和各種急診搶救的成功率。但另一方面,醫生應該盡可能地為患者提供幫助和安慰。
耿福能代表說,很多醫患矛盾的惡化背后往往有一個共通因素,那就是病人及其親屬常常感覺到是生產線上的產品,而不是一個需要關心呵護的病人,從而慢慢積累怨氣。
“當然這與我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公立醫院投入不足有著緊密的關系。”耿福能說,很多公立醫院的醫生每天面對著潮水般的患者,超負荷工作,當然也很難提供更富有人情味的醫療服務。
他認為,未來醫改的成功與否,一個關鍵就是能否通過均衡醫療資源、合理分流患者、多渠道加大醫療投入,從而在醫院、醫生、患者三者之間留出足夠溫情的空間和診療的余地。(完)
來源:新華網四川頻道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4-03/11/c_119713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