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強也有大作為?!世界最大蟑螂養殖基地在中國
——探訪群居小強的“美好生活”
引言:數十億只“蟑螂”群居在十多個養殖車間的每個角落,頭尾相接可繞地球一圈。每天吃數噸重的美食,喝優質純凈水,它們過著貴族般的生活;終日被關“小黑屋”,最終義無反顧的撲向烈火,奉獻自身,它們又活得毫無自由……究竟,它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為什么有人要養“蟑螂”?他們有著什么神奇的作用?
入冬的西昌,清晨有些冷峭。從西昌市中心到好醫生攀西藥業公司不過40分鐘的路程。若不是工廠大門醒目的鄧小平雕像,這家工廠就會在眼前一晃而過,更不會讓人將其和全球最大的“美洲大蠊藥用動物養殖基地”聯系在一起。
或許是因為這些低調,我們的探秘反而變得富有趣味,原本普通的了解變成奇遇般的體驗。
好醫生藥業集團美洲大蠊GAP養殖基地
一、控制廳的“地圖”和“恐龍”
進廠簡單介紹之后,我們直奔美洲大蠊養殖基地。美洲大蠊又稱“美洲蟑螂”,是蟑螂家族的一種。但和其他“親戚”不同,它是唯一可以入藥治病的蟑螂。
從遠處看,整個基地有足球場那么大,周圍綠樹環繞。藍白的鋼筋結構建筑,在藍天白云下安靜佇立。正門口“好醫生美洲大蠊GAP養殖基地”幾個大字一眼可見。
寬闊的美洲大蠊控制廳
據副廠長文建國介紹,好醫生美洲大蠊基地總投資4000余萬元,完全按照國際規范的GAP標準進行養殖和生產。對于養殖基地的選擇,好醫生藥業集團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技術專家幾乎是跑遍了全國的各個地區,綜合考量,最終敲定四川省西昌市。基地位于安寧河流域中段,海拔1500m左右。亞熱帶高原氣候,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一年僅30天左右的冬季,無霜期270天,對美洲大蠊生長繁殖十分有利。
說話間,我們已經走進基地的控制大廳。
這是一個寬敞明亮的大廳,來回走完需要十幾分鐘。里面所有信息都是關于美洲大蠊的,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大廳的地面:在偌大的大廳地面,畫著一幅世界地圖,一幅侏羅紀的恐龍。
這個和美洲大蠊有關系嗎?
文廠長看出了我們的疑問,解釋說世界地圖和“全球最大”契合,也希望好醫生的美洲大蠊相關產品能夠走向世界;至于侏羅紀的恐龍,是因為他們來自于同一個年代。
原來三億八千萬年前,美洲大蠊的祖先就出現在地球上了。美洲大蠊比恐龍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還早,但是恐龍早已滅絕,美洲大蠊我們還在隨處可見。
而這也是美洲大蠊被學術界所公認的“六奇三多”中的第一奇。 在參觀廳的墻壁上,畫著10幅巨型畫,向每一位參觀者講述著美洲大蠊的神奇之處:
超強的抗輻射和生存能力,匪夷所思的再生能力,天生的抗病毒抗體,能夠治療潰瘍創面,作為輔助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能夠幫助患者戰勝癌癥。
當然,我們沒有忽視它的“三多”:多成分、多靶點、多功能。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研究和發現,好醫生藥業集團在美洲大蠊養殖基地的基礎上推出品牌產品——康復新液。好醫生康復新液是提煉美洲大蠊的藥用物質精制而成,具有通利血脈,養陰生肌,修復創面的功效。
而今年以來,好醫生藥業集團推陳出新,研發出美洲大蠊精粉。這款產品對于調節免疫、輔助抗腫瘤和修復創面等具有顯著療效。
二、養殖間的“風吹落葉聲”
基地控制大廳后面就是養殖區。進入養殖區之前,我們按要求換上消毒服裝。入口處有基地的示意圖,整個空間呈“回”形狀。良種孵化間,幼蟲間和成蟲間以及各輔助車間分布有序,合理構建。
還未進去,就聞到一股很濃烈的氣味。整個空間有些暗淡。文廠長向我們介紹,美洲大蠊的生活習性是喜陰暗,懼強光,喜溫暖,愛潮濕,群居。
GAP標準的養殖車間
走進一個黑黝黝的房間,我們什么也看不見。文廠長打開燈,借助微弱的燈光我們才看清房間的構造:整個房間看起來像建材倉庫,一排排木架,四層芯片樹立排放在木架上,上頭堆著蛋托,每排有一人多高,十幾米長。每兩排木架中間容不下兩人并排行走。密集緊湊的芯片之間,木架上,蛋托里面全是美洲大蠊。甚至連墻壁上、地面上都是密密麻麻黑壓壓一片。
初次進去,讓人心中有一絲“恐懼”。幾十平米的房間墻壁上、天花板、細密的芯片、蛋托的縫隙間,還有地面上全是一只只暗色的“蟑螂”在爬動。連穿上鞋套的腳都無從下放,不知如何行走。每走一步,腳下就會發出“咯吱”的輕響——那是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莫名覺得在這樣的空間,人類瞬間變得渺小。
而車間的聲音更讓這種“恐懼”延伸。屏住呼吸,只聽見“沙沙”的聲音。拿手電筒一掃,美洲大蠊倉皇而逃。光到之處,居然聽見風吹落葉一樣的聲音。就像晚秋竹林深處,涼風吹過,葉兒沙沙作響。
細細觀察,這些美洲大蠊20、30毫米的個頭,赤褐色,頭部前方有觸角,前胸背板淡黃色,中部有赤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如蝶狀。
這里面究竟有多少只美洲大蠊?文廠長告訴我們,因為繁殖能力很強,無法統計具體數量,粗略估計至少十數億只。全年總產量有幾十億只,所有美洲大蠊加起來大約數十噸重。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規模,目前全世界還沒有哪一家可以與好醫生藥業相比。
如何這些美洲大蠊全部被放出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景?
就在我們極力想象著這個場面并且領悟科幻電影的真實時,我突然想到某奶茶廣告:如果將美洲大蠊一只只相連,能繞地球幾圈?
答案是:一圈到一圈半。平均分發給人類,中國人和拉丁美洲人每人手中可揣一只把玩欣賞。
三、奶油味的若蟲
養殖基地主任陳勇向我們介紹,美洲大蠊為不完全變態昆蟲,整個生活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溫濕度的要求也不相同。一般情況下,野生環境完成一個世代交替需要1.5—2.5年左右,但好醫生藥業的美洲大蠊經過專家的精心培養,生長周期已經控制在6個月左右。
在卵鞘孵化后,養殖車間的溫度、光照和濕度就要隨之發生改變。孵化期間車間內需要保持全天黑暗,而成蟲和若蟲每天要求固定時間的適當散光照射;若蟲在生長過程中會像有些動物一樣,經歷多次蛻皮脫殼,變成奶白色。他們曾抓了幾只若蟲觀察,這些若蟲通體蠟狀乳白,在陽光下晶瑩剔透,宛如薄胎玉器。
陳主任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實情:一次,國內一個由醫院院長、中醫名家、主任等組成的專家團過來參觀好醫生美洲大蠊基地。進入養殖基地看到車間內的操作流程和衛生監控細節,專家們紛紛對好醫生藥業的規范化和管理衛生給予肯定。
在養殖車間,有位專家突然提出一個問題:“美洲大蠊究竟是什么味道的?”
就在大家紛紛猜測的時候,專家團里一位女士——北京某知名醫院的藥劑科主任,抓起墻上一只蛻了皮的白色若蟲,洗都沒洗就塞進嘴里“咯吱咯吱”嚼了起來。就在大家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那位女專家很淡定的說了一句:“奶油味!”
四、數噸重的午餐
在美洲大蠊養殖基地內,我們幾乎沒有看到什么人走動。只在靠入口右邊一個比較光亮的房間里面,看到五六個工作人員在忙碌。陳主任說,那是在給美洲大蠊準備“午餐”。
基地每天都會給美洲大蠊配備定量的午餐和飲用水。每天上午,飼養員都會將事先準備好的玉米、小麥、魚粉等稱重、粉碎、混勻,按袋裝好送入飼料間,然后加水調和進行蒸煮。
在飼料間,飼養員戴著手套抓起一把調配好的飼料給我們看。面點似的食物,有點像北方饃饃,聞起來很香。陳主任介紹,美洲大蠊每天要吃上千公斤食物——這只是冬天的量,夏天的時候則需要更多。光飼料原料基地每天都需要準備數噸。
據了解,基地的飼料配方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
在另外一個寬敞的房間里,臺桌上擺放了好幾十本記錄本。陳勇說,這些只是這幾天的GAP記錄,其他的都專門放在一個資料室。
為了使美洲大蠊藥材質量達到“穩定,可控”的目的,養殖基地實行全面質量監控。基地人員除執行法定標準外,還對美洲大蠊所需主要飼料、飲用水等制定了企業內控質量標準,并在投入使用前進行檢驗。在揀選;卵鞘孵化;若蟲、成蟲飼養、采收、加工;內、外場地清潔衛生;病蟲害防治等均嚴格執行“美洲大蠊養殖技術標準操作規程”,做到規范化養殖。
這些系統規范的資料真實完整的反映世紀養殖過程中執行管理制度和標準操作規程的程度以及美洲大蠊整個生長養殖過程的情況。
(來源:鳳凰網 http://fashion.ifeng.com/health/detail_2011_12/26/11567422_0.shtml )